导语:跨界人生的开场白
他是社会学专业毕业生,却转型汽车制造行业;他自称“非典型学霸”,却用独特的成长哲学走出了一条“不设限”的道路。必赢集团bwin2024届毕业生刘彦枢,以中共党员的责任担当与开放包容的人生态度,在吉利汽车临海制造基地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。面对镜头,他笑着分享:“人生不是轨道,而是旷野——去感受、去出发,永远要在路上。”
自我探索是大学的必修课
作为一名曾获“学习优秀三等奖”的“非典型学霸”,刘彦枢的大学时光充满“破界”色彩。他坦言自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尖子生。
迷茫期的突破:
“大二有段时间特别焦虑,总想立刻找到人生标准答案。”面对迷茫期,他选择给自己按下“暂停键”:白天泡图书馆研读组织行为学著作,晚上约朋友骑行三亚湾,周末甚至尝试在民宿打工体验服务行业。
实践中的顿悟:
“火锅涮肉时想不通的事,可能在海边吹吹风就豁然开朗了。”这种“学习+体验”的探索模式,让他逐渐认清自己更向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作场景,最终选择进入制造业深耕。
在跨界中寻找人生答案
从“社会观察者”转型“汽车制造人”,刘彦枢的职业选择曾令不少师生意外。对此他解释道:“社会学教会我用系统思维理解组织运行,这与现代制造业的管理需求不谋而合。”入职吉利后,他积极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工作模式。关于职业规划,他有独到见解:“不要被专业束缚想象力。参加新能源车用户调研、组织工厂社区文化建设……这些跨界尝试都在帮助我构建更立体的职场认知。”在他看来,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“可迁移能力”:“就像社会学调研中的共情能力,放在职场就是洞察需求的软实力。”
“反内耗”哲学:在奔跑中调整姿态
“允许跌倒,但拒绝原地停留”是刘彦枢应对挫折的座右铭。他坦言经历过竞赛失利、实习落选的时刻,但始终相信“年轻时的试错是特权”。“有次简历被否,我在海边听了两个小时的海浪声,第二天带着精心修改后的简历再战。”这种“弹性复原力”,让他在毕业季收获多家知名企业的橄榄枝。
面对职场新人常见的焦虑,他总结出“三不原则”:“不比较——专注自我成长节奏;不设限——保持跨界探索勇气;不停留——把每个当下当作新起点。”如今的他,正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汽车制造业在线课程,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复合型人才,我的社会学背景或许能打开新视角”。
寄语:在不确定中锚定生活诗意
生活平衡之道:
“别让工作定义你的人生维度。”刘彦枢常对学弟学妹们强调生活平衡的重要性。工作之余,他坚持用“三个一”滋养生活:每周一次骑行保持身体活力,每月一本非专业书籍拓展思维边界,每季度一次短途旅行重启感知力。
对于母校的深情:
“再去一次鹿回头俯瞰万家灯火,再访一遍崖州古城触摸文化脉络。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早已融入我的生命底色,而这份特质,正是应对未来最好的行囊。”
结语:旷野中的知行合一
从椰风海韵的校园到智能制造的浪潮前沿,刘彦枢始终践行着“知行合一”的成长理念。正如社会学专业赋予他的洞察力: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寻找确定性答案,而在于保持出发的勇气,在每一次体验中拓宽生命的维度。这位拒绝被定义的00后,正以奔跑的姿态,在时代旷野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坐标。
(文字:白晓梦 图片:刘彦枢 审核:高文)